谈及杜仲,许多人并不陌生,它是一种颇有名气的中药材。在20多年前,杜仲甚至被誉为那个时代的“摇钱树”,其价值可见一斑。记得小时候在遵义农村,杜仲的价值极高,曾引发过不少人偷盗,甚至因此发生过悲剧。杜仲在90年代初的那两三年间,价格飙升至令人咋舌的程度。老杜仲皮,被称为公厘皮,晒干后竟能卖到高达元一斤。普通的杜仲皮价格也在20至80元不等,而统皮则大约40元左右。甚至连那些无法完整剥下的枝丫皮,经过锤打后慢慢取下,也能卖到十多元一斤。
那时,杜仲叶子晒干后的价格是2元一斤,别小看这个价格,因为在那时,这已经相当可观了。每天摘取来斤叶子并非难事,有些树因太高而摘不到叶子,就等待它们自然黄落,然后拾取。最后,用一根铁签将拾得的叶子一张张扎回,即便如此,每天也能轻松赚得10多元,真是令人羡慕的收益。杜仲在飙升至天价后的第二年,其种子——杜仲子也以元一斤的高价被浙江等地的商人抢购。这一现象激发了当地人种植杜仲的热情,导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然而,这种高价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大约三年后,杜仲市场便经历了断崖式的价格下跌。如今,杜仲子和杜仲叶几乎无人问津,而杜仲皮的价格也仅维持在几元钱一斤的水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价格的大幅下滑呢?据分析,一方面,国外曾有几年因某种疾病需要大量杜仲来治疗,但后来找到了其他替代药品,因此对杜仲的需求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全国范围内杜仲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其产量大幅增加,从而使得价格下跌成为必然。此外,杜仲的剥皮周期相对较短,仅需几年即可进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因此,当前在选择种植项目时,务必保持谨慎。对于高利润的种植项目,尤其需要谨慎对待,避免盲目跟风。通常,这些高利润项目背后的成本也相当高昂。一旦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令人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