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花的香气情有独钟,他们尝试着将芬芳的花朵融入水中,于是,最早的花茶雏形便诞生了。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以植物芳香为辅料来熏制茶叶的记载。蔡襄在《茶录》中写道,真正有香气的茶叶无需添加龙脑等香料来增香,因为这样可能会掩盖茶叶本身的真香。尽管如此,这一记载恰恰反映了宋朝时期利用香料薰茶的广泛现象,这无疑为中国花茶的成型奠定了基础。明朝时期,团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产的炒青、烘青、晒青绿茶。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茉莉可薰茶”,进一步推动了花茶的发展。而在明朝顾元庆的《茶谱》中,更是详细阐述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等众多花卉与茶叶的结合方式。他提出,在采摘花朵时,应选择半开半合、香气最浓郁的花朵,并根据茶叶的数量来适量搭配。若花朵过多,则茶香易被掩盖;若花朵过少,则香气不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花茶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闷香与筛花两个步骤。在制作时,将散发香气的鲜花与新茶一同置于封闭环境中,使茶叶充分吸收花香。待茶香浓郁后,再将干花筛除,从而得到色泽深邃、香气四溢的特有茶品。若要进一步提升高档茶坯的花香浓度,往往需要经过2~3次的窨制过程,包括提花、窨花、压花和打底等多道工序。此外,花茶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花草茶和花果茶。市面上较为常见的花茶种类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以及玳玳花茶等,它们大多以绿茶为原料,也有部分采用红茶进行制作。若仅以花朵为原料来制作“茶”,便称之为花草茶,同样别有一番风味。在饮用时,个人可根据自身喜好,灵活搭配不同的花朵与茶叶,以调制出符合自己口味的茶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种植物的特性各异,因此饮用不同的花草茶会产生不同的功效。在选择时,需考虑自身的体质状况。例如,热性体质者宜选用性凉的花草,而虚寒体质者则适宜选择性温的花草。至于那些性平的花草,则适合大多数人饮用。此外,在搭配花草茶时,还需留意药性的温凉,避免将药性温的花草与性寒的花草配伍饮用。
花草属性温性: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红花、桂花、白兰花、辛夷花、金盏花、迷迭香、百里香、莲花、紫藤花、雪莲花以及红茶等。寒性:金银花、金莲花、菊花、槐花、玉蝴蝶、人参叶、凌霄花、番泻叶、苦丁、绞股蓝、栀子花、石斛和白茅根等。凉性:菊花、金银花、木棉花、槐花、木槿花、百合花、蔷薇花、山茶花、山丹花、啤酒花、万寿菊以及绿茶等。平性:合欢花、玉米须、芙蓉花、薰衣草、千日红、绿萼梅、桃花、荷叶、甘草、酸枣仁、灵芝、玉竹和石南叶等。花草茶的功效多种多样。例如,茉莉花茶能祛风散热、利湿安神,有助于平肝解郁、理气和中;玫瑰花茶则擅长理气解郁、活血散淤,对调经止痛有显著效果。此外,菊花茶能祛风清热、清肝明目,同时还有解毒消炎的功效。素馨花茶则有益于生津益气、滋阴补肾,同时还能健胃消积、安神补脑。金银花和金莲花也都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前者能疏通经络,后者则能养肝明目、提神健胃。另外,桃花茶能活血悦肤、利尿化瘀,洛神花茶则擅长解毒利尿、消肿减脂。玉兰花茶能益气化痰,常饮对肺有益。桂花茶则能美白肌肤,同时具有祛毒化痰、滋阴润肺和养护肠胃的多重功效。百合具有镇咳润肺、宁神静心的效用。玳玳花茶不仅能健脾开胃,还能活血润肺。三七花茶则能清热平肝,有助于血压的降低。人参花茶则以安神益智、生津润燥为主要功效。葛花茶能解酒醒脾,同时还能调胃止胀。至于桂花,其功效包括排毒养颜、祛痰止咳,是一种多效合一的花茶。勿忘我茶具有清心明目、生津润喉以及健胃消积的功效。甘草则擅长清除体内毒素。辛夷花不仅能排毒养颜,还能消暑止咳,甚至有助于降压减肥。马鞭草则能强化肝脏代谢,松弛神经,同时促进消化。薄荷茶有助于开胃,它能促进消化,同时还能缓和胃痛和头痛。金盏花则具有发汗利尿、清除湿热的功效。素馨花茶能生津益气,养肝明目,健胃消积,同时还有安神补脑的作用。熏衣草茶则能镇静神经,有助于睡眠。而杜仲花茶则适宜春季饮用,它能培阳养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