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植物,其叶片犹如精致的羽毛,而根部则似生姜,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崖姜”。这种植物仅见于山崖的缝隙间,甚至有的还顽强地生长在树干之上。尽管崖姜并非我们餐桌上的调味佳品,但它却是一种珍稀的药材,属于蕨类植物范畴,被命名为“骨碎补”。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骨碎补的诸多神奇功效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骨碎补”这一名称的由来“骨碎补”这一名称的由来好好的崖姜,却有着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骨碎补。这个名字不仅听起来不一般,更蕴含着一段有趣的典故。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皇帝因其能主治伤折、补骨碎,而赐名之。”这里的开元皇帝,正是唐代的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
相传,李隆基在荡秋千时不慎伤了脊梁,疼痛难忍,宫中御医皆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只好张贴皇榜寻求民间妙方。一位有心的民间医生见状,献上了一种草药。李隆基将其煎汤内服并外敷于患处,竟然效果显著,脊梁的疼痛逐渐消解。李隆基大喜,遂赐名此草药为“骨碎补”。骨碎补,这一草药之名,实有其独特之处。据《本草新编》记载,其能深入骨髓,对于接续伤骨、补碎之功尤为显著。不仅能治疗瘀血积聚之疼痛,更能破血止血,功效显著。若与补血药同用,其效果更佳,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与补肾药相配,骨碎补还能固齿;与失血药同用,则可填补窍道,不仅祛风接骨有奇效,更显其多面性。骨碎补味苦,性温,归入肝、肾二经。此草药能活血疗伤,止痛效果显著,同时还有补肾强骨之功。
跌仆闪挫、筋骨折伤的治疗骨碎补被誉为“伤科要药”,其独特功效在于活血通经、散瘀消肿,同时还能疗伤止痛、续筋接骨。
将骨碎补与生姜以2:的比例混合,共同捣烂成泥状,然后敷在受伤部位,覆盖上荷叶片或薄塑料纸,用纱布进行包扎,并定期更换。
取骨碎补5~30克,加入水中煎煮后服用;或者将克骨碎补浸泡在克白酒中,制成药酒,分0次内服,每日服用2次。
此外,将适量的骨碎补与生姜一同捣烂,外敷在受伤处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法对于胸肋挫伤或筋伤断骨的情况具有显著疗效。
肾虚腰痛的治疗肾虚腰痛,中医称之为“腰为肾之府”,是肾虚未能充分滋养腰部所致。此类腰痛常表现为轻微酸痛,尤其久坐或纵欲过度者更易感受此痛。治疗上,可采用骨碎补、桑寄生各5克,辅以秦艽、豨莶草各9克,共同煎煮后服用,以补肾强腰、缓解疼痛。
肾虚久泻的应对策略肾虚久泻,通常表现为腰膝酸冷、晨起泄泻或长期腹泻等症状。骨碎补,这一温性的中药材,深入肾经,擅长温补肾阳,因此对于此类症状具有显著疗效。以下是两种治疗方法供选择:取骨碎补5克、补骨脂9克、山药5克以及五味子6克,一同煎煮后服用。将适量的骨碎补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6克,与猪肾一同煨熟后食用。
牙痛的治疗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因此牙齿的健康与肾密切相关。而现代研究也证实,骨碎补对牙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有效抑制牙周主要致病菌,减少牙周组织的破坏。对于牙痛,我们可以使用骨碎补来进行治疗。具体用法为:取骨碎补30克(或鲜品50~00克,去毛后捣碎),煎煮后服用,或用泡开的骨碎补水含在口中漱口,这样能有效缓解牙痛。此外,骨碎补还可以外用治疗斑秃、白癜风等疾病,具有消风祛斑的功效。
杜仲骨碎补瘦肉汤骨碎补2克,杜仲0克,云耳30克,瘦肉克,米酒50毫升。将瘦肉切成适口大小的块状,云耳用清水浸泡至软后洗净;同时将杜仲和骨碎补用清水洗净。之后,将准备好的食材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慢煮,持续煲煮至5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的调味料进行调味即可。此汤品具有补肾强骨、止痛和活血的功效,对于肾虚久泻、腰痛、风湿痹痛、耳鸣以及跌打闪挫等症状均有一定的疗效。
骨碎补炖猪蹄筋骨碎补5克,猪蹄筋克,料酒、姜、葱、盐、鸡精、胡椒粉等调料适量。首先将骨碎补彻底清洗后,加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段时间后取出药汁,去除药渣。接着,将猪蹄筋用素油发好,并彻底清洗,切成适口的段状。姜切成片状,葱切成段状。然后,将处理好的猪蹄筋、骨碎补药液、料酒、姜片、葱段一同放入炖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慢炖45分钟。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鸡精等调味料进行调味即可。此炖品具有补肾、接骨、活血的功效,对于骨折、腰膝酸软、耳鸣以及腿抽筋等症状均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