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杜仲叶 > 杜仲叶功能 > 正文 > 正文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6 16:30:07
白癜风的药 http://m.39.net/pf/a_7433865.html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特别报道荟萃(四)

以下为“5月20日至5月23日”期间

报纸版面高清图和详细报道

5月20日

尖尖芦笋美美院落

王庚(左)正在和贫困户交流

□记者傅纪元/文禹舸/图

“宋叔,听说家里的波尔山羊生羊娃儿了,最近几天可得照顾好,别让小羊得病了……”5月16日上午,叶县田庄乡岗马村的农家小院里,王赓正和76岁的村民宋付成边聊天边剥新蒜。这个漂亮的农家小院粉刷一新,三间平房砖混结构,厨房、卫生间、杂物间分列在平房两侧。两年前,这样的房子对宋付成一家来说想都不敢想。

房子大变样

年11月,受市委组织部委派,市住建局工作人员王赓到叶县田庄乡岗马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了解贫困户的情况。“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户,当时这家是破瓦房,厨房是用塑料棚子搭建的,土厕臭气熏天,小院地面坑坑洼洼。套用宋付成的原话:‘俺一家住的地方人都不能待,晚上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王赓说,宋付成一家人务农,自从他的孙子被诊断出白血病后,家庭收入基本上都用于治疗,是村里因病致贫的典型。王赓为宋家申请低保、临时援助金,通过县政府、市住建局申请5万元财政补贴,为宋家盖房、建厨房厕所并硬化小院。

在宋付成家的客厅里,王赓指着沙发、茶几、座椅说,这些都是他从市住建局同事办公室里淘来的二手货,看起来还比较新。“多亏王书记,为了俺家的房子跑前跑后,现在的这个新家干干净净,俺非常满意。”

有了好房子,好日子也接踵而来。王赓鼓励宋付成一家人搞种植、养殖,为他们申请补贴购进一批波尔山羊,鼓励他们承包果园。现在宋付成一家生活明显改善,他孙子的部分治疗费用得到减免,孩子除了需要定期输血外,与常人无异。

在岗马村像宋家这样因为危房改造住上“新房”的有5户,在王赓的帮助下新建住房,实现了安居梦。

“以前一到夏天,院子里味道很重,苍蝇、蚊子到处飞。现在好了,一分钱没花就用上了冲水厕所,大家都愿意在自家院里坐坐。”提起旱厕改造的好处,村民吴霞高兴地说。记者观察到,她家中的厕所不仅安装了冲水系统,还贴了白色的瓷砖墙面,装有洗手池。吴霞家用上冲水厕所得益于村里的一场“厕所革命”。

王赓说,他来村里以后,发现村里有部分贫困家庭仍然使用旱厕,卫生环境很差。按照国家“六改一增”(改院、改厨、改厕、改门窗、改墙和地面、改照明灯、增添或更新简单家具)的政策要求,县里当时对改造家庭每户给予元的补贴资金。他通过工作单位多渠道协调解决改造资金,将每户的补贴资金提高到1万元。经过排查审核后,对村内的17户进行了改造。

村容焕然一新

岗马村的道路平坦,成为周边乡村的整治标杆。“修路是住建系统的老本行,在乡村道路整治中,多亏了俺娘家单位出工又出力。”王赓笑着说。

岗马村东西主路长米,是一条水泥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年12月,王庚多方筹措20万元,市政工程公司派施工队一天内将道路铺设完成,成为全县农村唯一一条高标准的沥青混凝土道路。

此外,经王赓协调,还修复了村内一条南北大道水泥路面米,将村东侧的米土路、村北米土路硬化。

针对村内脏乱差的现状,王赓筹资新建两处垃圾收集站,购置垃圾清运车,实现村内垃圾一天一清。在他的奔波努力下,岗马村建成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开通了健康直通车,保证群众小病不出村;全村村民全部通自来水。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六通四有”。村内道路沿线有篱笆墙,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古朴典雅,村容焕然一新。

尖尖小芦笋

在岗马村西头占地40亩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尖尖小芦笋根根挺拔,长势喜人。七八个村民正忙着采摘,清除杂草。

“4月至7月是芦笋采摘期,芦笋长得很快,每天都能采摘一次。目前每亩芦笋的经济效益为七八千元。”王赓说,年,他经过考察调研后,和村“两委”成员研究决定将20万元财政补贴用于发展芦笋种植产业。面对新兴事物,部分村民产生顾虑,王赓决定自己投入,待基地成熟产生效益后再交给村集体。土地流转、育苗、技术指导等环节他亲力亲为,自掏腰包16万元。

王赓说,现在基地每天采摘芦笋四五百斤(1斤=克),去年同期芦笋的市场收购价为7.5元。芦笋的采收期长达15年,在这里常年务工的多是贫困户,芦笋基地的建成既助力了精准扶贫,又解决了基地的用工问题,可以持续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小小香菇大大文章

高军华(左)与王东亮在大棚里探讨香菇种植技术

□记者杨元琪文/图

“这两天正要找专家论证,等冷库建起来,你们几家种香菇的都方便了,村里的贫困户也能受益。”5月15日上午,初夏已显出阵阵暑气,在鲁山县张官营镇南杨庄村地头上,市人大常委会派驻南杨庄村第一书记高军华来到王现民家的食用菌大棚,商量建冷库的事儿。王现民去许昌市襄城县联系买家了,他的儿子王东亮和媳妇在大棚里忙活。这一对年轻人以前都在外地打工,如今回到老家搞种植。

自从年11月驻村以来,高军华走遍了南杨庄村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大雪封山,还是烈日炎炎,他都要到贫困户、孤寡老人家里走访、慰问。村里每个家庭什么情况、什么经济来源,有没有困难……他都一清二楚。

香菇变“金菇”

王现民家有6口人,女儿已经出嫁,之前家里只有几亩薄田,靠天吃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眼看着在家没奔头,王东亮结婚后就和媳妇去外地打工了。“就算发不了财也能养活自己,还能见见世面,总比在家种地强。”王东亮说。后来,王现民在高军华的鼓励下种植香菇,从开始的4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2个大棚,前后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期间,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高军华跑前跑后帮他流转土地。

“你看那边,新建的5个大棚刚搭好架子,今年的目标是17个大棚都能出菇。”王东亮说,去年他们家种香菇的收入为6万余元,农忙时还雇了七八名贫困户来帮工,仅一年给他们发的工钱就有1万多元。看着家里香菇大棚红火的场面,他带着媳妇从外地返乡,由“打工小哥”变成了“农场老板”,这是早些年想都不敢想的事。

“也不敢盲目扩张,一定要看准形势。冷库建好后,你们的仓储问题解决了,还得把销路扩宽了。”高军华说,他们已经与鲁山县的电子商务平台做好了沟通协调,准备把村里几个香菇种植大户的产品推上去。此外,冷库建好后,村集体还要从出租获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直接补贴贫困户,可谓一举两得。

贫困户变“牛”了

“学友家又添牛犊了,他腿脚不方便,咱抽空多去看看。”说罢,高军华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关鹏飞来到贫困户喻学友的牛棚。一只可爱的小牛犊卧在母牛身边,见到有人来,赶紧躲到了牛棚角落里。

喻学友下肢残疾,家里有6口人,除了他和媳妇外,还有80多岁的父亲和3个未成年儿子,可谓“压力山大”。

喻学友曾是高军华的帮扶对象,在高军华的鼓励下借助金融扶贫贷款开始养牛,目前牛棚里有十多头肉牛。卖牛不仅能挣钱,还能收到每头元的专项奖补。前段时间,喻学友卖了13头牛,仅奖补就拿了6元。

米红利是村里的养牛大户,以前在郑州做废品收购生意,年从外地返乡后,租下了荒废的养牛场。

“现成的资源,不用了浪费,更何况高书记他们都支持我。”目前,米红利的饲养场里有40多头肉牛和30多只羊。饲养场规模不断扩大,米红利忙活不过来,于是长期雇佣3名贫困户帮工,每人每个月工资元。此外,米红利的饲养场还“包圆”了村里每年产生的秸秆,用来加工牛羊饲料。

南杨庄村“蜕变”

“以后你们大车都绕开俺村走,这都是新修的路,轧坏了咋办?”临近正午,一辆大卡车走错路来到南杨庄,在村口调头,路边的下水道刚换了新盖板,村民们担心卡车轧坏盖板,都围了过来。

“多亏了高书记,他真是个实干家,看看俺村的变化就知道了。”南杨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增强说,自从年11月驻村以来,在高军华的协调下,南杨庄村先后争取到各级项目资金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全村12.2公里的主次干道进行了硬化,实现“户户通”,结束了“晴天土,雨天泥”的历史。投资万元建设了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于年5月并网发电,截至去年底已收益13.4万元。此外,还投资18万元建设了村级文化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高军华积极协调争取到省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资金万元,规划发展了我市目前唯一的在县城购置门面房发展租赁经济的项目。门面房位于鲁山县城德秀街步行街,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出租收益每年在6.5万元以上,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茵茵辣椒红红希望

刘套平在栽辣椒苗

□记者孙书贤文/图

5月11日上午,风有点大,在郏县茨芭镇刘村,一辆车厢内装满水的机动三轮车停在地头,清水顺着一条几十米长的软管淌进开好的垄沟,54岁的刘套平和妻子、女儿弯腰把一棵棵绿油油的辣椒苗栽入田垄中。

昔日借住别人家

刘套平一家6口,与妻子育有三女一子,80多岁的母亲双目失明。前些年日子过得穷,全家人挤在3间破旧不堪的土瓦房里。孩子们上学开支大,刘套平夫妇租了两亩地种,农闲时刘套平去建筑队打工,想着增加点收入,但只能维持着吃饱饭。好在孩子懂事,亲戚朋友送的衣服,只要穿着合身就行,但家中总有转不开圈借钱应急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年,刘套平家的房子实在不能住了,拆除了危房,一家人只好借住别人家的房子。

年,刘套平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内一所本科院校,但学费开支又是一大笔钱,另外两个女儿和小儿子都在上中学,几个孩子的学费让刘家日子过得更加捉襟见肘。

扶贫风吹摘帽脱贫

年,刘套平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正值壮年的刘套平心里很难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勤劳摘掉这顶帽子。

为了帮助刘套平一家走出困境,刘村党支部书记魏国法和驻村工作队给刘套平及妻子邢荣敏申请了村保洁员和中原农险宣传员两个公益性岗位,使他家每年增收1多元。村里还安排邢荣敏去当地一家线厂上班,每月增收多元。年,刘套平的三女一子享受了国家的相关助学政策,减轻了他不少的压力。

年,刘套平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流转了20亩地,种植烟叶、小麦等农作物,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年,儿子刘自飞考取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去年,女儿刘静娜考取了郑州牧业经济学院,刘静静考取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几个孩子都申请了助学金,还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家里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年,村里利用危房改造和“六改一增”项目给刘套平补贴了4万多元,让他只花了6万多元就盖起了3间新平房,还配套建了门楼、厨房和卫生间。

在村党支部书记魏国法的帮助下,刘套平发展养殖业喂起了猪,村里派技术员上门给他指导,又帮他争取到了烟叶种植合同。

在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刘套平干劲十足。他连年增加流转土地面积,种植烟叶和小麦,并在烟叶休耕期种植了油菜、花生等农作物。

年,刘套平种植了13亩烟叶、16亩小麦,小麦收割后又种了红薯、花生。辛勤汗水换来丰收喜悦,当年他家的纯收入就达到了6万多元,实现了光荣脱贫。

勤劳浇开致富花

在村“两委”的帮扶下,刘套平在年租地达到了36亩,还出栏了10多头生猪,年纯收入突破了十万元。

脱贫致富后,刘套平添置了新家具,空调、冰箱、大彩电等家电也一一买齐。上大学的儿女们都用上了手提电脑,智能手机人手一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uzhongyea.com/dzygn/443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杜仲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