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茶仙—柏建民
周吉灵柏建民,一个秦岭深山的陕西略阳本地人,自幼受浓厚故土茶文化熏陶与洗礼,从二十岁起步入茶道,逐步挑起略阳县茶业发展的重担。潜心茶业28年,连创略阳茶叶三个历史第一乃至三秦第一,捧回20余个国内外大奖,被誉为“灵岩茶仙”,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农技推广成果奖,陕西省园艺工作先进个人;被汉中市政府确定为“汉中市人才”,汉中市专家服务团专家;被略阳县政府授予“略阳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略阳县十杰青年”。
亿万斯年?魂牵故土茶业情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就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开始了千难万险的繁衍生息。是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才让地球有一线生机。然而,人们却饱受吃喝之饥、疾病之苦,于是神农就尝遍人间百草,找寻可供人类食用的香甜可口的物种,验出百千万副救世救难药方,虽日遇七十二毒,但终于得茶而解。从此,茶业之道就成了人类解毒止渴、和气生津、清心明目之佳物。
有着多年文明史的略阳县,茶业之道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传说皇帝战蚩尤时,将蚩尤赶出黄河流域逃进秦岭,皇帝追赶蚩尤时被蚩尤布下的迷雾瘴水所阻挡,很多军士中毒奄奄一息。天女发现后,慈心大发,顺手将早点茶果抛向秦岭,皇帝得此物而解之,最后顺利战胜了蚩尤。从此,秦岭深山的沟沟坎坎、坡坡岭岭便长满了倩若仙女、柔如文竹,叶若桃扇、长势如林的植物,当地以未出嫁的女儿姑娘采摘炒制称为女儿茶。从那时起女儿茶就成为了略阳土著人赖以生存的必备食物。漫山遍野茂密丛丛、郁郁葱葱,人们上得坡去,下到地里顺便采上一捆,带回家中晒干存储而用之。早上煮上一碗红艳艳的女儿红茶仰脖而喝,无论进山狩猎还是下田劳作,都会逢瘴而消,遇毒而解。因此,略阳人就有了流传数千载顿顿不离茶的习俗,沿袭至今,长盛不衰。如今无论走进哪户人家,一年四季早晨的罐罐茶,晌午饭后的女儿茶,日暮西山的油盐茶,让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过着悠哉悠哉神仙般的生活。
说起这女儿茶、罐罐茶、油盐茶,略阳人个个都会津津乐道。女儿茶,就是略阳自古以来的民间饮料,它是将山上的女儿茶收割回来,晒成七成干,连杆带叶切成寸把长储存待用。用时将晒干后的杆叶装入瓦罐,温水文火煎熬成红艳艳清汤,倒入碗中晾温即喝,色香味具佳,家家会制,人人能喝,止渴解暑,祛风御寒,四季爽口,人称女儿红。而罐罐茶和油盐茶则都是女儿茶的变种。罐罐茶是古略阳人,为了让女儿茶既消暑御寒,又能解决温饱,在熬制女儿茶时往瓦罐中添进调制很稀的玉米面糊糊,煮沸倒入碗内,加入预先炒制的核桃丁、肉丁、葱花等佐料,早中晚皆能食用,尤其是早晚一家人围在火炉边,边烤火边烧茶,一碗碗下到肚里,喷香宜人,真有饱食终日之感。而油盐茶则是陕西、甘肃边缘海拔较高地带的人们,纯粹以取暖、品味、消闲为主的一种女儿茶的变种。它是在熬制女儿茶的过程中,往瓦罐中加入香油和食盐,以泌脾、和中、可口而著称。若有机会来到略阳,当你端上一碗女儿红、罐罐茶或油盐茶时,你定会从中看到少女般的红晕、感到柔情般滋味、尝到浓郁纯朴的民风。
三国时诸葛亮北伐西出祁山,五次途经略阳,一次在与魏军争夺略阳以东制高点的山岭时,被这里的迷雾瘴水所困扰,军士皆患暑疾,遍访名医而不治。诸葛亮亲临前线视察,虚心向路旁耕作的农夫求教,农夫信手指点了一下山岭坡边长势如林的女儿茶。诸葛亮心领神会,迅速让士兵就地煎熬喝之,结果军士暑疾顿消。就将此山取名为“煎茶岭”,在岭东设“煎茶铺”、“茶店”等专营茶业,供应民生,犒劳军士,结果从此一路北伐,所向披靡,一日千里,直逼祁山。
如今,这煎茶岭、煎茶铺、茶店等地名已沿用千年,亘古未变,茶香万家,茶兴隽永的历史从未衰败。
相传秦汉时,蜀王垂涎于略阳的女儿红和罐罐茶,舍千金而购之。略阳人得知后,耗时三年悉心为其制作上乘女儿红。蜀王以为女儿红是美女身上的奇特之物,迫不及待拨出大批银两修通巴蜀之道,派人前去迎取,结果从此形成了通剑门、过金牛、达略阳、接秦陇的茶马古道。这虽是传说,但这条茶马古道一直由秦汉到明清乃至民国仍昌盛兴隆,骡马脚夫络绎不绝,以茶易马、以马易盐、以茶易物欣欣向荣。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在充满淳香茶风煎茶岭下的茶马古道上的接官亭镇平畴谷坝里,出生了一位食罐罐茶长大,喝女儿红生智、吃油盐茶强悍的茶乡之子—柏建民。由于他因茶而聪慧,一入校门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报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填了陕西省安康农校茶叶专业,顺利考取后,潜心四年苦读深研,迷茶而不懈,毕业后本可留在茶叶研制名气正旺的母校从事茶叶专业教学工作,可淳香故土茶韵、浓厚家乡茶味、萦绕祖辈的茶魂牵系着他,使他毅然回到了自己的故土—陕西略阳县园艺站,专门从事现代茶叶研发,决心把独具地域特色,有着浓郁传奇色彩和厚重情感的故土女儿茶,打造成具有全民族特色、又包含故土情结的现代茶叶,使其推广全县,冲出秦岭,驰誉三秦,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从此,茶树、茶叶、茶道、茶韵、茶情、茶趣融入了他的血液,牵系着他的灵魂。
验百方土?得道茶业产业兴得道茶叶知识熏陶,受茶情茶魂牵系,面对南方茶业独领风骚数百年而不衰,新品辈出而瞩目于世,占尽了茶业经济文化无限风光,可家乡的茶业却仍停留在皇帝时代的女儿茶、罐罐茶、油盐茶为主的喝饱吃足原始充饥阶段,他并没盲目轻率直入茶业,而是于年工作以后,首先从故乡土壤分析入手,用了一年多时间踏遍全县的山山水水,提取得了上百种土壤样本,夜以继日的化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秦岭南麓略阳县东南高山川道,是茶树生长的佳土良域,而这一区域正是他家乡故土女儿红茶千万年来繁茂葱茏的仙境。
于是乎他主动请求下乡蹲点,抓示点范搞茶叶技术推广。然而,当他背上被褥住进海拔余米的鱼洞子乡上营村龙王沟农户家中搞指导时,现实却超出了他的想象。
第一天,他起了个大早,喝了一大碗住户家已近百岁老太婆熬的罐罐茶,便一口气爬上了赵家山。当看到一梁接一梁的馒头状山丘上,长满了一垄垄黑黑油油一人高的玉米时,他惊奇的发现那微黑带红的土质正是适应名茶生长的绝佳之地,他欣喜若狂,仿佛眼前已经长满一片片绿油油暗含苍黛的优质茶树。可当他沸腾的血液平静为恒温时,不得不开始上东家门,串西家逐户做宣传动员,待到日暮西山时他已走过了十三户人家,可没有一户愿意弃粮种茶。为什么呢?在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长期受饥饿困顿,对刚刚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农民来说,谁不想在好田好地里刨种粮食、种谷菜呢?
是夜,他躺在农家土炕上,听呼呼的山风,静静思考悠悠茶业,目不转睛透过细细瓦缝看朗朗新月,怎么也不能入睡,怎么也难已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当邻家老太将熬好的罐罐茶递到他手中时,他竟呆呆的不肯喝下半口,老太太只好提醒他:“小伙子,别灰心,今天你找一下王茶仙,他会告诉你办法的。”
这天烈日当空,彩云飘飘,满山的青绿给了他满心欢喜,喜鹊在枝头上唱歌,树梢向他招着小手,就连路边的小草也刷掉了他一腿的灰尘。一路上他脚底生风,上悬崖过密林,心底的希望油然徒涨。忽然,一不小心被脚下软藤似的东西绊了个趔趄,定睛一看,一条拳头粗的三角蛇缠在左腿上,正仰着头张大口,吐着长长毒信,虎视眈眈的盯着他,像要一口吞掉他似地。刹那间,他冷汗直冒,急中生智顺手抄起了一根树枝猛扫过去,没想到蛇头却紧紧缠绞在树枝上,而蛇尾依然还缠着他一条腿紧紧不放,随即他又伸出另一只脚踩了过去……蛇循林而去,他紧跑几步,挥手擦一把满脸汗珠,看一眼苍苍莽林,决然攀上了山顶,向“茶仙”家走去。
来到“王茶仙”家,歪斜的土墙,半掩的柴门如已隔世,鸡鸣鸟叫,牛羊相随,似入世外桃园之家。推门而入一条恶狗猛然串出,一口钳住他的小腿紧紧不放,好不容易摸到门后的一根柴棍,才使恶狗少食了一口自己的腿上的美味佳肴。而在堂屋正中躺椅中的白发长者,自始至终纹丝不动,目不转睛。他想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王茶仙”了。他不得不忍着疼痛,上前真诚的询问,并递上从母校带回的仅剩一点的毛尖茶时,老者依然没有一点反应。原来这老者早已失明耳聋了,他只好空空而归,甚感遗憾。下山后才知王老汉的茶仙之名是因他早年啫茶如命得来的。年轻时每天必喝三碗女儿红方能正常活动,过了百岁后常坐不起,不吃任何食物,每天三餐只等儿孙们端去熬得殷红殷红的女儿红茶便罢。
从此“茶仙”在他心目中黯然失色,决心种新茶,苦钻研,用毕生之力书写略阳茶业新篇章。
在难以说服动员众人大面积推广种植新品种茶的情况下,他只选了两户示范户种植了从杭州引进的良种大白茶。东去春来,刚刚出土的新茶苗,叶密如云,青绿滴翠,脱去了女儿红茶的纤细,长了一身绿意,煞是诱人。一些农户这才好奇的纷纷效仿。第三年全村就有28户人家在赵家山建起了百亩连片茶园。从此,茶叶的新品种便在全乡、全县大面积开始种植,引起了各级的重视。这一年,县上又选拔他为麻柳铺乡科技副乡长,专门从事新茶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工作。经实验实践,他迅速制定出了《茶叶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方案》。从此,略阳现代茶业规范化丰产栽培的序幕就徐徐拉开了。
经过短短三年,到年全县规范化丰产栽培茶园已扩展到亩,全县茶园基地乡由两个扩大到6个,年产茶量翻了两番,打开了初具规模的略阳茶业新局面。年他又挑起了略阳县园艺站站长的重担,随后又当选为略阳县园艺学会理事长、市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市园艺学会理事、加入了中国茶叶学会、陕西省青年科协会,成为了一名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新型茶人和略阳茶业发展的顶梁柱。此时的柏建民更是豪情满怀,在县上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委、林业、代赈等部门扶持帮助下,他夜以继日穿梭在全县各乡村指导推广,茶园面积一下由年的亩发展到亩,茶产量突破30吨,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茶业生产,年新增产值上百万元,使茶业成为了全县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由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了有名的茶叶基地县,改写了略阳千百年来以杆叶为主女儿红茶历史为以茶叶制茶的现代新茶业。
爬千仞山?灵岩仙茗誉三秦昔日的“茶马古道”早已衰落蒿草丛生,而现代的茶马大道却车水马龙,在新的“茶马大道”上,每年全县要运进各类茶叶数十吨,流出资金数百万元。略阳无名茶、略阳人喝不上略阳茶!又成为了年轻茶叶专家柏建民的一块心病。是主动出击挖掘地域茶精华、发挥地方民族茶叶优势研制名茶呢?还是维持现状抵挡次徘徊呢?他经过深思熟虑,挥笔撰写了《略阳县名优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等多篇论文,被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茶叶》等刊物转载,从此一文激起千层浪,一时略阳茶业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uzhongyea.com/dzygn/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