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杜仲叶 > 杜仲叶来源 > 正文 > 正文

亲情在我心中hellip系列散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4 2:48:20

编辑:兰云峰

亲情在我心中…系列散文之一妈妈的文化和她的亲笔字

兰云峰

一转眼,妈妈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半了。她老人家是在06年0月3日下午远行的,享年8岁。

这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妈妈,想起和妈妈在一起的温暖时光,想起妈妈生前那些林林总总的如烟往事…

好多次梦里母子相见,梦醒后我总是怔怔地发呆,惊诧为什么梦中的妈妈有时是近年来苍老的神态,有时却是中年甚至是年轻时的仪容?难道,这就是生死别离,阴阳两隔?这就是时空穿越,亲情两茫茫?

恍恍惚惚,总是觉得,妈妈,她还活着…

去年十月的一个周末,我在家中整理书桌时,在一个抽屉里的一堆旧照片中发现有一张精美的彩色A4广告纸,好奇地抽出来一看,心中平地一声惊雷,脑袋嗡地一下一片空白…

啊,那张广告纸上有妈妈写的字,妈妈的绝笔字,也是妈妈亲手写的唯一存世的文字!

那是前年春天5月里的一天发生的事情。我去呼市看望父母亲,爸爸去武川县了,妈妈自己在家。午饭后,暖暖的阳光照进屋子里,我沏了一壶家乡武川县生产的原生态山茶(黄芩),浓浓的金黄透明的汤色,入口一股清纯的略带淡淡的野生药材味道的茶香。我喜欢这种山茶的味道,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就是喝这种老家村民们自己在大山里采摘焙制的山茶长大的。我知道,父母亲家里有好多这种山茶,每年老家的亲戚们总是要把自家新焙制的山茶精选出一包包送给父母亲喝。妈妈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这是她多年来因为睡眠不好养成的习惯。当然了,妈妈喝水时用的是那只用“地心矿”原料制作的保健保温杯,这个杯子是几年前一位朋友赠送给我的,据说,有保健作用,我转送给妈妈使用的。

喝着茶,母子俩随意地聊着天。

妈妈于农历一九三五年九月初八在武川县西红山乡德胜泉村出生。姥爷、姥姥育有子4女共6个孩子,妈妈排行二,上有一姐姐,下有两弟弟、两妹妹。

姥爷思想传统老旧,供养两个儿子上学,却不让女儿们上学,只有我三姨因为奉父母之命照顾两个弟弟上学,幸运地得到陪读上学的机会。

据亲戚们说,四姐妹中,妈妈和大姨都很漂亮,大姨属于美丽温婉型,而妈妈则是俊俏活泼型。

95年土改工作队进驻西红山乡,还在村里举办了农民短期扫盲班。妈妈当时只有5岁,在扫盲班得到了识字学文化的机会,她非常珍惜,如饥似渴地学习,认识了好多的字。

工作队还组织乡村里的年轻人唱歌,扭秧歌,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天性乐观的妈妈不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学习扭秧歌,都是很快地就可以达到熟练的程度,成为活动中的文艺骨干,充分展示出了她聪明伶俐的资质。

土改工作队看中了聪明活泼的妈妈,要选送她和赛林忽洞乡的一个女孩到县城里培训三个月,学习文化,然后正式参加工作。人家还要给做一身制服衣裳呢。

姥爷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恼火。当天,就将妈妈锁在家中一个小屋子里,不准出去。姥爷威胁妈妈:“打消这个念头,工作队如果来家领人走,就说不想去”,“如果不听话,老子就打死你”。结果,工作队只带了那个女孩走了。后来,听说人家在固阳县工作了,成为了国家干部,在县城工作到退休。而妈妈则将一次很好的参加工作的机会失去了。

在姥爷的心里,国民党、国军才是国家和政府的正统代表!共产党、共军是匪,是穷杆子造反,他是绝不允许儿女们参加共产党组织的。

后来,姥爷家被划定为地主成分,田地、家畜等资产被政府没收分给贫下中农。姥爷从此郁闷寡欢,一蹶不振。96年,突发疾病辞世,年仅54岁。

妈妈6岁结婚,嫁到达尔罕旗乌克忽洞乡小西滩村。正赶上土改工作队在村里开展土改工作,工作队在村里也开办了扫盲班,时间个月。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识字、学文化,妈妈作为年轻小媳妇也被吸纳进了班里,她十分珍惜这次学文化的机会,每天积极参加,刻苦学习。

有了上次扫盲班的学习基础和经验,妈妈很快就成为了班里最好的学生,认得字也最多。那个工作队也曾经想吸收她参加工作,那时候区、乡两级政府正在组建,而且还下设了一些职能部门,正缺少有文化、会做事的年轻人。但是,遭到爷爷和奶奶的一致反对,妈妈又失去了参加工作的第二次宝贵的机会。两次与参加工作失之交臂,从此彻底改变了妈妈的人生命运!

后来,妈妈有几次和我们聊天时说起此事,仍然是十分地惋惜!我知道,妈妈是很羡慕那些吃皇粮有工作的女干部的。唉,要不是哇,妈妈也是个国家干部了!

妈妈虽然没有机会在正规学校上学读书,但是却很有一点文化人的气质和修养。

父亲写毛笔字,她有时就在旁边看着,似乎在欣赏,也有可能是在认字、学文化。妈妈的文化程度虽然还不能辅导我们学习,但是,也经常一边做着手中的活儿,一边满怀慈爱地看着我们兄妹做作业。妈妈认识多少字,我也不知道,但是她凭着年轻时两次扫盲班学习文化的功底,可以看懂家里的信件。有时还会浏览我们带回家中的杂志。

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我们家的习惯是在上午贴春联。大清早,妈妈要用面粉熬制一锅浓淡适宜的浆糊,然后由父亲带领我们兄弟三个拿着他亲笔写好的春联按照顺序在院子里和院子外面贴春联。春联贴好之后,妈妈就会走出家门,站到院子里,饶有兴致地,一幅一幅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地读一读那红红的纸上浓黑字的或者金色字的对联。

妈妈喜欢晋剧、京剧、黄梅戏,但最喜欢的还是越剧。早年间是利用家中的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戏曲节目,后来有了电视机,就选择各频道的戏曲节目观看。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是她最喜欢的,有时还和我探讨剧中的人物命运。

日常生活中,有时妈妈会说出一些很有一点文化的语句,或者很幽默风趣的话,或者非常精彩的方言俗语,甚至成语、歇后语。她告诫我们兄妹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教导我们:自己拿不准的事情,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呢;还有诸如“话到嘴边停一停”、“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生我材必有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我常常感悟到妈妈的睿智、聪明和好学,还有她老人家积极且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我的记忆中,很少看到妈妈写字。

聊了一会儿,妈妈带着我走进书房观赏书桌上老父亲近日新写的毛笔字。欣赏着爸爸的书法,我忽然心中涌起一个念头:鼓励妈妈写几个字给我看看!妈妈说,本来认识的字就不多,现在老了,记忆力不行了,差不多都忘了。

我扫视了一眼,桌上正好有一张黄色打底印花的广告纸,拿过来放在妈妈面前,拿起一支碳素笔递给妈妈。在我的几次鼓励下,妈妈用很慢很慢的速度,一笔一划,很认真地在广告纸上写下了:柴秀莲(母亲自己的名字)、兰泽(父亲的名字)、天地,共7个字,然后,又认真地写下了--8的阿拉伯数字。妈妈的字清秀、整洁。

这是妈妈唯一留存人世间的手笔,墨迹,也是她老人家生命历程中的绝笔!

这张留有妈妈墨迹的广告纸,我珍藏在家中书桌的抽屉里。想妈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后来,我还用手机拍照并且收藏,想妈妈时,就从手机收藏栏目中调出照片看看。

有时,我会琢磨,妈妈当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选择书写这7个字和一至八的数字?

08年月6日于集宁家

母亲中年时期的照片

父母亲的合影

04年7月在辉腾锡勒草原

04年,妈妈书写的亲笔字

亲情在我心中…系列散文之二明天是母亲的忌日,今夜我无眠兰云峰

明天是母亲的忌日,亲爱的妈妈远行已经一周年了!

这一年里,年龄比母亲小一岁的父亲明显地苍老了许多。

今天中午我乘高铁来呼市,看望父亲,并与兄妹们约定明天去古陵园为母亲上坟祭奠。

父母亲在呼市的家是在一套老式的六层步梯楼房中,二楼,面积仅五十多平米,两室一厅。从集宁来呼市,坐高铁仅需40分钟,可是从呼市火车东站来位于展东路的父亲家,3公里的路途乘公交车竟然走了个小时,一个三线小城交通拥堵状况一点也不差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父亲知道我要来,今天没有出去,一直在家等候。进了家门,一股炖羊肉的香味扑鼻而来。环视屋里,家俱等一应物件摆放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见到我回来了,老父亲满脸的喜悦,忙着烧水。我知道,父子俩茗茶聊天是每次在一起时应有的功课。

父亲带我看他的书房兼卧室,说是昨天午餐后舍弃了例行午休,把这个房间重新设计并调整了部分家俱的摆放位置。主要是床向西移动并将床头由原来的靠南墙调整为靠北墙,问我是不是更合理了?家是不是也显宽敞了啊?

一壶茶喝毕,父亲起身走向大卧室,那是母亲的卧室,母亲生前一直居住休息的地方。母亲去世后,父亲多数时候是在那个卧室休息。我又向茶壶续了水,继续喝茶,看电视。

过了一会儿,发现父亲在做针线活儿。他从衣柜里取出来一床棉被,新拆洗好的,把被套套好,站在床边,戴着老花镜、弯着腰,一针一线地认真缝合着老式被套的拆洗开口,现在的新式被套则早已换代为拉链或尼龙扣啦。缝合好之后,抱着被子送到书房的单人床上。不用猜那是为我准备的。

晚饭是炖羊肉加胡萝卜,馏馒头。父亲说,昨天和我通电话后,就把羊肉从冰箱里取出来解冻,今天上午就炖好了。父亲从锅里盛了满满一碗给我,但给自己只盛了多半碗。我说,爸,晚上我也不敢多吃,咱俩都少吃点吧。我起身去厨房把碗里的羊肉往锅里拨回一些,回到客厅紧挨着父亲坐在长沙发上,以茶几当餐桌,三个热馒头父子俩共同消灭了一个半。

晚饭后,我陪着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我怕父亲悲伤,就故意聊些其它轻松的事情,只字未提母亲。

晚上八点多,我劝父亲早点休息,说明天还要早起,还要去远郊山里的陵园呢。父亲说平时十点左右才休息呢,不急。

九点多,我先回书房躺下,哪里能够睡得着啊?起身去父亲的书架搜索了一圈,多数是关于书法及民俗的书籍。还好,那套四册的古装本《唐诗宋词元曲》还在书架上。这些年每次来父母亲家,我都喜欢在晚上入睡前看一会儿这套书,既可以增进我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同时也是我很好的催眠曲。把整套书取出来放到枕头边上,浏览起来。这套书选编的是唐、宋、元三朝的古典文学精品,装帧精美,仿古编印,有正文、注释、赏析,还有插图。随意乱翻粗看,一直没有进入到认真赏析的状态。

忽然听到父亲关了电视,关了客厅的灯,回到大卧室,也关了卧室的灯,没有了动静,可能是休息了吧。过了一会儿,就听见父亲把玩核桃的嘎嘎声音,好象双手都在把玩,我知道他有好几对文玩核桃,其中有四个精品,平时喜欢两只手各拿两个把玩。又过了一会儿,再次安静了。这回可能是真的睡着了吧?

我还是没有困意,眼睛看着书,脑子里却一直在过电影式地想念母亲一生的林林总总。瞇瞇瞪噔地过了好久,忽然又传来了声音。虽然是很轻微的声音,但是对于我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在我的耳膜上,在心中,轰隆隆地炸响,啊,天呐,久违了的声音,是妈妈的声音!扔下书,“呼”地一下子坐了起来,屏住呼吸,吱楞起耳朵,就是妈妈的声音,就是去年妈妈临终那几天被癌症折磨的痛苦的哀叫声!

噢,一定是父亲又在悄悄地播放他手机中保存着的母亲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录像录音!

母亲刚去世的一段时间里,我大哥一直陪伴着老父亲。听大哥和我们说,父亲不但让儿孙们把有关母亲的近年照片转到他的手机中汇集保存,而且不论白天还是夜里经常点开看。我知道父亲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用手机拍摄了许多母亲的病中情景。而且,夜里父亲一直自己住在大卧室,关着门,但经常听到父亲在播放手机录制的关于母亲的录音录像。

一年中,我几次来看望父亲,每次进入到大卧室,都看到父亲将母亲生前所用的保温水杯、小手机及充电器、家门钥匙串等小物件放在母亲习惯放置的床头柜上。父亲说,这些东西就放在原处,看见了就觉得你妈妈她还活着!他又说,你妈妈平时用的指甲刀什么的小物件,还放在床头柜的抽屉里呢,她还要回来剪指甲的!

有一天,我在集宁的堂妹和我说,她昨夜梦见大娘(我母亲)啦,大娘说她近日回过家,家里怎么黑黢黢的不开灯?手指甲长的有点长啦,剪不成指甲,手疼。

几天后我来呼市,和父亲说起这件事,父亲很惊咤,说自己回武川住了个多月,呼市的家自然是每天夜里黑灯瞎火的啊,怎么就不给自己托梦呢?我可以回呼市的家中啊!

沉默了一会儿,父亲就去书房桌子下面翻腾,问他找什么?说是找点纸板,找出好几个大小不等的纸箱,比划来比划去,选择了一个,剪下一块纸板。又找出一支碳素笔、一盒彩笔,然后又去卧室找出母亲生前使用的指甲刀,比照着原件很细心地加工了一个纸质的指甲刀,刀体各部件的颜色、图案都十分接近原件。加工好之后,还让我看,拿到手上摆弄着从不同角度仔细地观看了一会儿,嘴里喃喃自语地说,去坟前烧了给她用,她爱干净整洁的!

去年的今夜,是母亲八十二年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夜晚。

今夜,我无眠…

07年0月日夜

老年时期的父母亲

父亲的书房

母亲的卧室及生前所用小物件

老父亲在做针线活儿

孤独的老父亲

亲情在我心中…系列散文之三06年月7日,除夕年夜饭、全家福

兰云峰

06年月7日,是乙未年(羊年)腊月廿九,其实也是民俗的大年三十,因为翌日就是春节,正月初一。我们兄妹四家相约在呼市西贝莜面村聚餐,并且与父母双亲共度除夕,欢乐年夜饭。

席间,兄妹们以自己的小家庭为单位分别和父母亲合影留念,共同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欢歌笑语,气氛热烈,其乐融融,亲情满满。

特别要说的是,我的外甥女程超于春节前不久喜结良缘,我们的大家族又有新成员加入,也为这一年的年夜饭增加了新的喜庆气氛。

我在出发前特意携带了摄像机,记录了这一段温馨快乐的时光。不但摄录了一些动态影像,也拍摄了一些亲情照片。

席间,儿女辈儿和孙辈儿们欢迎两位老人说几句新年祝辞,妈妈高兴地抬起手朝着全桌儿孙们挥舞了几圈,说:“就是看见这些儿女们,可高兴呢,大年快乐!”。爸爸说,“新年快乐,欢聚一堂,祝大家连年顺利!”。爸爸祝辞时,妈妈还转过来脸来看着爸爸,满脸的微笑。

莎莎代表大哥一家向大家祝福,“新的一年里,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祝我爸我妈健康快乐!爱你们!祝在座的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还有小媛媛,每年都快乐幸福,万事如意!”

二哥祝福大家:爸爸妈妈,过年好!兄弟姊妹们,过年好!在这个春节除夕的夜晚,祝愿二老事事如意,处处舒心!希望我们做儿女的,多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祝愿我们兄妹平安、健康、发财!祝愿小孩子考中研究生,大人升官发财!

我也向大家祝福;新年除夕之夜,兰家大家庭欢聚一堂,共渡这个美好的晚上,辞旧迎新,新年新气象,祝愿大家:老人健康长寿,孩子们事业有成!

兰妮也发出了祝辞:新的一年里,希望爷爷、奶奶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希望所有的长辈们工作顺利,财源广进,心想事成!然后,祝愿我们这一代,包括媛媛小朋友向着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妹夫宝利代表他们全家致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哥大嫂,二哥二嫂,还有从集宁赶来的三哥三嫂,大家聚到一起,就是为了一个事,开心!今天大家欢聚一堂,首先祝二老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妹妹接着祝福道:新的一年,祝我们全家所有的亲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快乐!

大家拍摄了全家福!

年夜饭结束之后,大家一起转移到妹妹家,在她家几百平米的花园别墅中守夜熬年,共渡除夕。

在大客厅的沙发上,爸爸在专心地看电视节目,妈妈则略呈斜躺地坐着,若有所思。

午夜时分,大哥协助妹夫垒好了大碳旺火,点燃。妹夫从车库里拎着一小桶废燃油出来,我也拿起一把勺子为旺火火上燎油,风助火力,火借油力,一条条火龙“呼呼”地窜上天空,照的院子里亮堂堂的,热浪一波一波地辐射开来,大家围着旺火慢慢地转圈,烤烤身体,前胸后背,恭请火神为我们祛病驱邪。

在院子前面的空地,大哥和妹夫陆续点燃各类烟花爆竹,犹如天女散花,繁花似锦的天空,美丽的令人目不暇接,震耳欲聋的炮仗声音,震撼心肺。二老也出来观看了送旧迎新的接神纳福活动,烤了旺火。

苍天啊,谁能料到,这竟然是我们兄妹与母亲共同欢度的她老人家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次年夜饭,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年的春节也是她老人家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

这一年的0月3日(农历九月初三),亲爱的母亲,因患癌症与世长辞!

谨以此相册寄托我们对母亲大人深切的、永恒的怀念。

06年月7日(除夕夜)爸爸妈妈在怡园别墅妹妹家

06年月7日(除夕夜)西贝莜面村年夜饭

大哥一家与父母亲合影

二哥夫妻俩与父母亲合影

我们一家与父母亲合影

妹妹夫妻俩与父母亲合影

亲情在我心中…系列散文之四父亲的毛笔字、外甥女与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兰云峰

老父亲今年己八十二岁高龄,也可以说是一个老知识分子,旧社会曾在武川县二份子乡读过小学及初中。解放初,考上内蒙古大台农校(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前身)。在读一年多,因土改及当时的政治运动,我爷爷家被定为富农成份,部分家产被没收分配给贫下中农,家中经济状况勘忧,且爷爷奶奶担心父亲的安危,急召他回乡归家。父亲就此中止了学业,而他的同学们则借政府在大台农校基础上由北京及河北等地农业高等学校援助师资及设备组建内蒙古农牧学院之机,全校同学集体转升为大学本科生。

父亲回到家里之后,很是郁闷。但是,出于对对爷爷奶奶的尊重,只有把失学的悲愤和委屈压抑在心,开始帮爷爷操作农活,做一个年轻的农民。几个月之后,父亲的命运有了转机。武川县二分子区政府(当时一区管-3个乡)有文化识字的干部奇缺,区领导询问干部们:咱们区还有没有有文化识字的人?有人说,乌克忽洞乡小西滩村兰家有一个儿子在呼市上农校,近来刚回家不去念书了,是本区唯一的高学历文化人。区领导当即带领几个区干部骑马前去小西滩村,动员父亲去区政府参加工作。爷爷奶奶因害怕新政权,不愿意让父亲去,但是父亲却同意去试试,就随区政府的人去了二份子。

父亲参加工作之后,在区及乡政府部门工作了几年,又调到县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先后在工业、交通、供销等部门任秘书、财会及采购员等项工作。父亲的算盘打的溜溜快,钢笔字写的流畅洒脱,毛笔字也写的很秀美。但是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很少习练毛笔字的,每年只有在腊月里大约有近二十天的时间在写毛笔字。每年过了腊八,父亲就把文房四宝找出来,摆放在桌子上,并把几本对联集锦也放在桌子上。上一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几本对联集锦都是父亲经年收集并且自己书写集录成册的手写本,直到本世纪父亲的桌上才有了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对联大观》等对联书辑。每年腊月,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来我家找父亲写对联。父亲一律热情接待,每天从早晨写到深夜。有的人拿着红纸来请写,也有的人啥也不拿来讨要对联,父亲也不拒绝。每年腊月父亲总要购买一些红纸及黑色和金色墨汁,为邻舍及亲朋书写对联,一文不收,而且多年坚持,虽然每年倒贴钱,却乐此不彼。直到退休之后,举家搬迁到呼市,才基本结束了为他人写对联的历史,但是父亲自己家及我们兄妹四人家的春联每年仍由他老人家书写。再后来,父亲为排解在呼市生活的寂寞,开始每天习练书法。夏季,早晨乘公交车去人民公园或满都海公园习练地书(带一水桶,自制大毛笔),在公园水泥地面的空地上蘸水书写。冬春季节,则在家中书房以笔墨宣纸书写。近来,我几次来呼市看望父亲,发现他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在家中认真地书写《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经询问才知道,原来,我妹妹的大女儿宅心仁厚,近年来信奉佛教,前些时迎请了精装大开本《地藏王菩萨本愿经》,通篇70页,并请姥爷为她代笔抄写经书,以积功德,祈愿菩萨保佑兰氏家族平安兴旺!

父亲的书房及抄录的《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父亲在书写毛笔字

亲情在我心中…系列散文之五母亲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兰云峰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亲临灵前为我的母亲奠行!我受全家委托,代表我们全家向母亲--柴秀莲的仙灵致告别词。

母亲从04年起,身患输卵管癌症,医院手术切除肿瘤。06年癌症复发,癌细胞扩散到肾脏,经过三次住院治疗无效,于0月3日,农历九月初三下午5点辞世,享年八十二岁。

母亲于农历一九三五年九月初八出生于武川县西红山乡德胜泉村。幼年受外祖父、外祖母的家庭教育和人格熏陶,养成了勤劳、自强、正直、善良的优秀品格。

母亲十六岁和父亲结婚后,在达茂旗乌克忽洞乡小西滩村老家,精心侍奉祖父、祖母,关照父亲的弟弟、妹妹等家人。母亲共生育5子,她忍受着因病失去长子的悲痛,与父亲一起养育了我们兄妹4人。计划经济年代,尤其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父亲薪水微薄,母亲不辞辛劳,勤俭持家,夫妻二人共同扛起养家重担。母亲一边精打细算过日子,一边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直到武川县水泵厂附属家属厂成立,母亲也成为了厂里的员工。

在那段国家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母亲陆续生育了我们兄妹四人,由于简陋的生育条件及营养不足,母亲患上了月子病,加之长期的辛劳工作和繁杂的家务,后来又发生了神经衰弱病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导致了以后的长期失眠。

从我们兄妹记事起,母亲就一直以她瘦削单薄的身体与病魔作着顽强的斗争。每年,总有几次在她病痛难以忍受时,医院抓几副中草药回家,用砂质药壶自己煎药喝,而且每副药都要煎三次喝三次,达到花一份药钱收获三倍药效的效果。

为了节约开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们兄妹在儿童及少年时期,几乎所有的内外衣服、鞋帽,乃至书包等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

常年的辛勤劳作,苍老了母亲灵活的双手,昏花了母亲明亮的双眼,佝偻了母亲单薄的脊背,也温暖了我们永远的成长记忆。

母亲一生酷爱干净整洁,我们家虽然清贫,却一直是窗明几净,物件摆放有序,全家人衣冠整洁。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却渴望读书识字,她通过自学,认识了许多常用字,可以通读信件和浅易读物。

她风趣幽默,时常讲出一些颇有哲理的话语,对我们兄妹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母亲的身体虽然瘦小,可她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德行却让我们兄妹望尘莫及。

年,我叔叔遭遇家庭变故,迫不得已将三个十来岁的孩子送到我们家抚养,母亲对几个年幼的孩子视如己出,给予了慈母般的关心和照顾,直到他们中学毕业,考上中等专业学校或者参加工作。

祖父年老之后,也来到我们家居住,在我们家安享晚年。母亲待祖父如自己的父亲一般,每天三餐出锅的第一碗饭,总是首先端给祖父,二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直到祖父九十一岁高龄辞世。不仅父亲感动于母亲对祖父的孝心,母亲也深得亲友及邻里众人的称赞与敬佩。我们家经济条件虽然一般,但是,多年来,父亲和母亲总是尽己所能地接济和帮助有困难的亲朋。

母亲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几十年来,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或者其他原因,我们家几次搬迁,但是每一个旧居的邻居们都能够和母亲融洽相处,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几十年来许多老邻居与母亲还一直在相互走动。

母亲在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严格要求我们,要诚实为人,认真做事。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勤俭与诚信,是立身之本。母亲为人正直,待人诚恳,谦虚低调,从不在子女或亲朋面前张扬她所付出的辛劳。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母亲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是,她对亲人和朋友们的真挚情感,对人生的积极姿态,对生活的执著信念,将与天地永恒。

母亲,如今,您已经升入天堂安居,我们祝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康,快乐长寿。

请母亲放心,您的子孙们决不辜负您的临终嘱托和期望,化悲痛为力量,相互团结关爱,好好生活,努力工作,认真做人,将家族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亲朋前来为母亲送行。

请母亲大人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06年0月9日

母亲中年时期照片

亲情在我心中…系列散文之六腊八粥飘香的日子里,妈妈,我想你…

兰云峰

这几天,国内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上一年一度周期性的掀起了一股腊八节与腊八粥的民间文化热潮。浏览一下手机朋友圈,大大小小的群里,满满的都是腊八节的祝福,以及腊八粥的图片展示。

昨天晚上,我对妻提出一个建议:明天就是腊八了,我们也做一点腊八粥吧。

“好的。”

坐在客厅沙发上正在玩手机的妻,看到我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一边答应着,一边站起来,走向厨房,找米寻豆,枸杞、红枣、冰糖等等,开始准备做腊八粥的各种食材。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

我坐在书房,一时间,那些有关腊八乃至整个腊月的陈年记忆犹如潮水般地涌上心头…

按照家乡的习俗,“过了腊八,就迈进了年的门槛”。妈妈、爸爸就要忙大年了。

蒸点心(点着红点的馒头)、蒸包子、压粉条,放入凉房存储,腊月和正月里慢慢吃。

把胡萝卜擦成丝,焯水后捞出挤出多余水分攥成0公分左右的萝卜蛋蛋(圆球)放入凉房冷冻,焯胡萝卜丝的水继续加火浓缩熬制成糖稀,沾油炸糕、沾馒头吃,那个甜呀香呀。

紧接着的日子里,炸油糕、炸麻花、炸莲花豆。切肉搓馅攥成0公分左右的肉蛋蛋放入凉房冷冻,肉蛋蛋和萝卜蛋蛋都是吃饺子时的馅料。

腊月二十二,妈妈要生一大盆豆芽,年三十就可以吃了。

二十三小年,大清早,妈妈就会把前几天买好的一小袋颇有名气的托县黑城麻糖拿出来,分发给我们兄妹。

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二十四就要全家总动员,打扫屋子里、院子里的卫生,粉刷房子,拆洗被褥、窗帘等。

二十五,爸爸要上街买一桶豆腐,还要买一些烟酒糖果、花生瓜子、柿饼黑枣之类的东西。

二十六,就要烧猪肉(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的一种大块红烧猪肉),炖牛羊肉、鸡肉、兔肉等,炖好的牛羊鸡兔肉等分别舀入众多的碗中,放入凉房冷冻,冻结实之后倒入缸中或者盆中盖好存放,俗称“碗面子”,吃的时候将一个“碗面子”装入盘中或者碗中,上笼屉蒸一下一如现炖的肉,色香味俱佳。

二十七,我们兄妹四个攥着妈妈给的几个小钱一块去大街上的新华书店买年画。去土产店买鞭炮。

二十八,贴春联。

二十九,妈妈要把全家人身上的内外衣服全部清洗,晾晒,那时,还没有洗衣机呢,全靠手工清洗。爸爸总是要在下午兴致勃勃地挑拣大块的好媒,用劈斧修整之后,垒成高高的炭旺火,爸爸垒的旺火不但外观整齐漂亮,而且结实耐燃,可以一直燃烧到初一上午。远近邻居都好羡慕啊!

年三十,醒了一睁眼,妈妈已经早早地把全家人的新衣服都从我家大红柜子里取出来了,穿新衣服啦,好高兴啊!

中午,全家人吃团圆饭,好丰盛呀。喝两杯,那是爸爸必不可少的固定节目。

下午妈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有好几顿呢。

傍晚,先吃长寿面,妈妈手工擀的,特别劲道,而且面条宽窄薄厚十分匀称犹如挂面,面条长长的大约有一米,清水煮熟捞出,配以肉臊子(面卤),好吃极了。

之后,烩夹年菜(烩菜是本地区日常之主要饭菜,有荤、素两种)。当天吃一部分,留一部分在正月吃,讲究隔年吃完,意为连年饭菜有余。

天一黑,家家都将屋里院里的所有电灯、大红灯笼都点亮。一边熬夜,一边包饺子。

子夜时分,妈妈要烙几张擦酥糖饼,称为翻身饼,意为新一年里翻身致富。妈妈的糖饼手艺非常棒,每年来我家拜大年的亲朋们,总是记得索要糖饼尝一尝,赞不绝口。

后半夜,接财神,家家旺火冲天,映红了夜空,爆竹炮仗震天动地,烟花弹呼啸着争先继后地升空。我们哥三个忙着燃放炮仗。爸爸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uzhongyea.com/dzyly/439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杜仲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